愛奇藝又漲價了?
從12月16日起,愛奇藝對黃金VIP會員和星鉆VIP會員的價格進行了調整,黃金VIP會員連續月、季、年分別上漲3元、5元、20元;
星鉆VIP會員連續包月,包年分別為45元、428元,分別上漲5元、30元。
自2020年以來,長視頻平臺價格不斷上漲,愛奇藝連續續費從每月15元漲到25元。
但是會員漲價,解決不了愛奇藝危機。
愛奇藝等平臺的漲價策略,源于海外流媒體巨頭奈飛。
2013年,奈飛的原創政治劇《紙牌屋》風靡全球,導致其付費用戶激增。之后,奈飛推出了《鐵杉叢》《女子監獄》、《魷魚游戲》等多部爆款,打造出強大的精品形象。
持續的高質量內容,加上不插播的廣告,推動了奈飛全球付費用戶的增長。財務報告顯示,2016-2021年,其凈利潤從1.87億美元飆升至51.1億美元。
奈飛沒有插播廣告,但會員費上漲毫不含糊。
自2019年以來,奈飛的會員費幾乎每年都在上漲,并不影響其收入和凈利潤。
2019-2021年,其凈利潤分別為18.67億美元、27.6億美元和51.1億美元。在疫情爆發后的兩年里,奈飛可以說享受了住宅經濟的紅利。
被稱為中國版奈飛的愛奇藝核心商業模式也是付費會員,也是靠不斷提高會員費為生,但結果卻完全不同。
愛奇藝擁有會員服務、在線廣告、內容發行等四大業務板塊,其中會員收入是核心支柱。
愛奇藝2021年實現收入306億元,會員服務收入高達167億元,網上廣告、內容發行收入分別為71億元、29億元。
優愛騰三家平臺,過去一直模仿奈飛先燒錢自制爆款,然后會員費漲價的方式,結果學會了漲價,但利潤卻大不相同。
2020年以后,優愛騰三家平臺的會員費持續上漲,2021年12月,愛奇藝包月會員由25元提至30元,連續包月由19元提至22元,現在提到25元。
對于價格的再次上漲,愛奇藝回應道:我們將繼續加大對優秀作品的投入,讓優秀內容創作者得到回報,讓產業生態更加健康,為會員提供更多像《人間》地《蒼蘭公式》?!读P罪》、《青青日常生活》黏性風吹半夏》等優秀作品。
2022年4月,騰訊視頻連續包月20元至25元,連續包年218元至238元。
都是漲價,奈飛是全年凈利潤上漲,優愛騰卻不斷虧損。
財報顯示,愛奇藝在過去幾年的業績有所下降,2018-2021年凈虧損91億元,103.23億元,70.38億元,4年虧損326億元。
這主要是由于過去優愛騰無休止的燒錢大戰,而且內容采購成本居高不下,消耗了大量成本。
2021年,愛奇藝開始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,包括專注于主營業務,降低運營成本、內容成本和大規模裁員。
對于愛奇藝的整改行動,龔宇曾表示,中國長視頻產業已進入追求效率、減少虧損、最終追求利潤的新階段,重點已從搶占市場份額轉向提高運營效率。
經過近兩年的收縮,愛奇藝終于在減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。
二二。
根據愛奇藝財務報告顯示,2022年第三季度總收入為75億元,同比下降2%;去年同期凈虧損3.956億元,虧損明顯收窄。
由于成本壓縮,大幅減少虧損。
比如第三季度收入成本為57億元,同比下降19%,主要是因為內容策略的改進和運營效率的提高,導致內容成本同比下降18%至43億元。
此外,銷售、一般和管理費用也同比下降21%至9.8億元,因為營銷支出、股權報酬支出和人事報酬支出減少。
龔宇說:今年前三季度,我們實現了標志性的扭虧為盈,經營業績遠遠超過年初設定的目標。
不幸的是,這個看似喜人的三季報并沒有引起資本市場的興趣,愛奇藝的股價在三季報發布后一度下跌14.4%。
截至12月16日收盤,其股價為3.69美元/股,高點蒸發90%,市值僅為31.78億美元。
愛奇藝三季報被冷落,主要是因為其減虧背后,兩大核心業務都在下滑。
第三季度,愛奇藝會員服務收入42億元,同比下降2%;
網絡廣告服務收入12億元,同比下降25%,
同比增長16%的內容分發收入為7.297億元;
其他收入為13億元,同比增長27%
其中,廣告收入下降最嚴重,愛奇藝解釋為主要是因為宏觀經濟環境充滿挑戰
事實上,抖音、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沖擊越來越大,屬于長視頻網站的廣告被無情瓜分。
與視頻網站的單一追逐屬性相比,短視頻更容易上癮,用戶使用時間更長。在其沖擊下,愛奇藝等長視頻平臺的廣告價值自然會下降。
在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,核心會員服務仍同比下降2%,證明付費會員增長見頂,付費用戶不像奈飛用戶那樣忠誠。
國內長視頻平臺的付費用戶往往分階段付費。他們的成員將在他們的戲劇流行時開放??赐旰?,他們將不再續費,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開會員。他們可以借一個帳戶來閱讀。
奈飛的秘訣在于持續的高質量內容,只要爆款不斷,會員費上漲就可以接受。
愛奇藝的問題是,高質量的內容不穩定,付費會員也不穩定,稍微漲價就會引起用戶的反感,卸載。
因此,在中國市場普及的情況下,長視頻平臺幾乎不可能通過不斷提價來實現持續盈利。
長視頻畢竟不是剛需、高粘性的產品,在這種脆弱的商業模式下,平臺和用戶都很累,只有內容創作者才是贏家。